王保国:摄影的发展要靠解决问题来推动

发布: 2016-12-02 00:00 | 作者:张钰雪 | 来源: 设计·中国

  编者按:2016年11月10日,第六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包括:回顾展、邀请展、试验展、学术展、推荐展、主题展和对话展等七大板块。《设计·中国》对著名摄影家、本次摄影展活动《1986·影像记忆——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回顾》研讨会嘉宾王保国进行了采访。 

  著名摄影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所研究员、《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长期致力于国际摄影的编辑、研究和译介工作,是法国佩皮尼扬国际报道摄影节(Visa pour l'Image)、英国FORMAT国际摄影节和中国连州、大理、丽水、济南等国际摄影节(双年展)评委。曾应邀出席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与西班牙 1936-1939:罗伯特·卡帕与全球人民阵线”国际研讨会。著有《谈影唯缺颂红妆——摄影阅读笔记》和《东方照相记》。 

     

  王保国

  设计·中国:对于本次研讨会,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保国:这次研讨会非常好,一般来说在中国摄影史的叙述里中国摄影的中心在北京,和外地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在80年代在山东济南还发生过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因为它等于把在边缘发生的事情推到了中心的位置。这在某种意义上等于重新定义了国际和平年摄影大赛的历史地位,并且从世界摄影史的维度上来讲拓宽了中国当代摄影史叙述的历史视野。

 

  设计·中国:现在喜欢摄影的人越来越多,您对他们有什么忠告吗?

  王保国:摄影最厉害的东西不仅仅在于所谓的艺术。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发明,它最根本的宗旨是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让人更加自由,生活更加美好,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这个才是艺术最厉害的地方。并不是说我在街头搞个什么小东西,因为这种东西越来越走向末路,不仅在国内,国际上也是如此。全球化给艺术带来了包容性、多元性。但在现今的社会大背景下全球化开始呈现内敛的态势,这作用在艺术领域就意味着艺术也要往里收了,很多所谓的多样化,你该边缘的还是要边缘。不能将多元化作为自己作品不好的理由和借口,在明眼人眼里不好的还是不好。所以对今天的摄影师,尤其是今天中国的摄影师来讲,能让下一代人通过你的作品知道上一代的生活,他们奋斗的经历是什么样子的,从而通过作品推动社会进步的历程,这才是摄影最厉害的地方,也是新一代摄影人应该去做的事情。

  还有,年轻人不要因为想着去拿大奖,而去拍更多的作品。就拿我前几年亲生感受到的例子来说,那些获奖很多,一年一部作品甚至一年两三部作品的摄影师都从摄影的舞台上消失了。反而那些两三年做一部片子的摄影师却稳稳的站在那里,我觉得这一点也特别的重要。

 

  设计·中国:您这些年从事摄影评论工作以来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王保国:中国摄影,有一个问题就是专业性不强,摄影的发展是要靠解决问题来推动的。我发现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还在不断重复二十年,三十年以前做过的事情,我们没有向前发展,这是个特别致命的问题。举一个美国摄影史的例子。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解决了一个艺术层面非常重要的问题——形质之美的问题。在当时,什么是好片子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在当时二三十年代有一个由学生组成的小组叫爱佛里小组,成员包括:亚当斯、霍斯顿,他们用最小的光圈拍东西,然后在暗室里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它们组合起来,把用相纸来表现光影的物理性质推到了极致。在一个小领域不断钻研并将其发挥到极致,这种做法,这种精神让作品在形质之美上达到一个顶点,当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美国摄影就上了一个台阶。我知道我一张片子做到什么程度才是一张好片子,就相当于解决了一个标准问题,所以摄影的发展是要靠解决问题来推动的。我国的摄影师,无论是老一辈还是新一代在形质之美这个基本的问题上解决的都不好。基本的问题解决得不好,摄影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就像我们现在还是重复着一个循环。所以,摄影的发展还是要靠解决问题。

 

  设计·中国:最后想问您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您回到30年之前您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作品?

  王保国:我其实当时特别想看到一个有国际元素进入当时人民生活,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因为在那个时候中国还是很的封闭。如果当时出现这种作品,就说明在中国摄影界有一种国际性交流。这是十分吸引人,让人眼前一亮的。

 

 

 

(编辑:陆宽,张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