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邰立平先生访谈

发布: 2017-07-02 00:00 | 作者: | 来源: 设计•中国

按:6月20日,“纪念张仃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张仃先生夫人灰娃女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陶小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凤凰卫视文化节目策划人王鲁湘、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杜大恺等社会知名人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民协、山东省民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相关领导及专家、工艺大师出席会议。

邰立平 

    设计▪中国: 很高兴,又和您在济南相见,也非常感谢您参加纪念张仃先生百年寿诞活动!记得当时在凤翔您曾介绍过,与张仃先生很早就相识了,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是如何认识张仃先生的?

  邰立平:1991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第八届年会在陕西千阳县召开,我与张仃老师在会议中初次相见。我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艺术委员会的委员,而张仃老师是民间艺术委员会的主任。那时的我比较年轻,研讨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要向张仃老师请教。因为我想出一本《凤翔木板年画选》,想请张仃老师给我题一个书名。那时年画选的册子还没有装订完成,但是张仃老师看完对我的评价还比较高。

  张仃老师评价凤翔年画恢复工作不错。记得那时,我已经恢复大概170多款,我从1977年底到1991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刻了170多套年画版。当时,我很荣幸能够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艺术委员会,成为一名会员。那时我比较年轻,像张仃先生这样的老一代专家,对民间美术这一领域很关心。张仃老师询问我们年画恢复的情况,我汇报说工作比较艰苦,包括刻制、刻板都是大工程。张仃老师看到我刻的墨线版以后,对我的评价还比较高。他说:“你刻的很好,恢复的也不错。”还答应了给我题一个书名。后来,题好书名给我寄过来。我在1992年做《凤翔木板年画》第一卷的墨线版和套色版,并参与了出版工作。我认为,有张仃老师给我题好的书名,出书就很有底气了。他为我鼓励说:“为凤翔年画出书,你要好好做。还需要把凤翔年画的恢复工作做好。一方面从年画的创作水平上,把艺术价值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你要尽可能挖掘和恢复凤翔年画的传统样式。当年张仃老师给我很大的鼓励,让我有足够的底气。

   设计▪中国:  看来张仃先生一直对中国传统的民间年画,包括其他民间工艺品都是十分重视的。张仃先生曾谈到如何研究民间年画的造型问题,认为传统民间年画和中国古代绘画之间在造型上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民间年画中表现人物的脸部造型,与中国古代人物画有相似之处。他认为,民间年画与传统绘画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作为年画创作者,您同意张先生这个观点吗?

  邰立平:年画属于民间美术,2000年以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我们便从事年画的恢复整理工作。我们家祖上制作年画有文字记载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了,在这一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二十代了。当时,张仃老师听到凤翔年画的传承时间这么久远,拥有这么久的历史,他很高兴,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

  过去的年画是作坊生产出来的,出自有绘画基础的画匠之手,他们设计的画稿比较成熟,艺术表现水平较高。还有一部分年画是民间老百姓自己制作的,相对来说创作水平会差一些。我们凤翔年画最盛行的时期,大概有一百多家作坊生产年画,大大小小不同作坊的制作水平也高低不齐。张仃老师曾告诉我,在年画恢复过程中还要创新,不仅要把传统作品完整复原出来,而且还可以做一些重新设计,再把它提高一下。所以当年张老师的这些指导性的意见对我影响很大。

  还有一点,年画刻成板之后就没办法修改了,画稿设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张仃老师认为年画的传统造型可以再创新再设计,但要与凤翔年画总体风格贴近。在恢复凤翔年画工作里,第一要继承,第二是在不足之处重新设计,并提高其艺术表现力。这些工作成绩得益于像他一样的老一辈专家给我指导,现在我的很多作品被国内外的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当时张老师提出这些意见,我也按照他说的去做了,的确对年画这一领域有提高性的恢复。

  设计▪中国:  张仃先生还提到,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和研究民间年画,继承和弘扬传统,您觉得在当下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张先生这一思想,如何继承弘扬我们的传统民间年画艺术?

  邰立平:目前年画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产地,也都列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国家大概有十几位年画非遗传承人。当时,张仃老师提出,每个地方的民间美术要保持自己的地域风格和生活特色。我们凤翔年画过去既有劣势,也有优势。当我们回过头去再去审视时,我发现凤翔地处西北地区,这个地方的年画对外交流较少,比较封闭。不过,这个特点却使凤翔年画的传统风格保持比较完整,较少地受外来文化影响。中央美院的吕胜中老师就很赞赏这一点,在1999年的巴黎,举办中国文化周期间,他就推荐选择凤翔年画进行展览。吕胜中老师曾经去过我家三次,当年我们还住在老宅子里面。第一次他是和冯铮老师去的,后来他又去过我家两次,所以他对凤翔年画了解比较多。我们做年画几十年,尽管有一些新的创作,但仍然保持了原来那些风格。

  设计中国: 刚才您也提到了,你用数十年的时间恢复凤翔年画,这个工作是非常艰辛的。现在已经创作了400多种题材和风格,您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凤翔木板年画的恢复工作吗?

  邰立平:1977年我与父亲一起开始年画的挖掘整理工作,把那些老画样收集起来,重新雕刻成线板。记得那是在1983年,中央工艺美院的学生会主席吴强,团委书记吴曦,两位老师到凤翔采风,去了我家。当时我父亲就给他们讲述凤翔年画的历史,“文革”以后凤翔年画几经周折,处于几乎灭绝的状态。

  二位老师回去以后,将凤翔年画发展情况汇报给张仃老师,张仃老师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张仃老师很关心这一领域,就邀请我们去工艺美院做展览。那时我父亲很激动,第一次能够到最高的学府去做一次展览,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在中央工艺美院做了一次凤翔木板年画研讨会。张老师邀请我们到北京,在我们凤翔从来没有人能拿着当地的东西,去北京做展览,我很激动,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这次展览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为之后的年画恢复、整理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设计▪中国:  您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么多年一直致力于凤翔民间木板年画的恢复和创新工作。您认为创新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或者恢复原工作对创新有什么帮助?您认为像凤翔民间木板年画这样国家级非遗项目该如何生存和发展下去?

  邰立平:我已经从事年画恢复工作将近半个世纪了。“文革”时期,传统题材的年画不让出现在市面上,我的父亲就做了一些创新,如一些花卉类的年画。凤翔年画最盛时期大概有一千多个品种,能够流传至今的品类才是老百姓比较喜欢的,大概有600多个品类。年画自身也在淘汰,老百姓不喜欢的我们就不再印了,只留下一个板作为参考资料。经过40多年努力工作,我们现在恢复了有400多个品种。其实在恢复过程中,也是对传统年画的一种掌握,一种学习,一种创新。传统年画风格、色彩搭配、人物造型,以及远中近景的处理手法等,倾向于实用审美,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开始了年画创作,根据新的题材新的形式,创作了二、三十个品种。1992年我出版了凤翔木板年画的第一卷,1997年出了第二卷,我在考虑出版第三卷。从1999年开始,挖掘了大概有一百多幅传统题材的年画,又恢复了一百幅年画墨线版的刻制,这是一个大工程,我做了十五年。我也在创新,比如刻了一百块缩小版的年画,有很多人喜欢这些小板。不过,缩小以后雕刻就费工夫了,线条会更细,所以刻起来就会更费工夫。

  我有一个计划,要把凤翔年画能够恢复出来的先恢复出来,作为资料存起来。不至于失传了。目前传承这一领域做得不错,至于创新领域我做了一点尝试,但是量不是很大。

  凤翔年画要生存和发展,我们首先需要培养人才,要把凤翔年画技艺传承到下一代。我们这一代是国家传承人,但是我们下一代的任务才是最艰巨的,传承究竟能不能进行,这是对他们的考验。现在我们也在做一些尝试,像我们的孩子都在让他们传承,年画传承必须有人专门去做。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还教了一些徒弟。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么样让艺人们生存,只有让年画商品化,才可以养活自身。目前国内印刷技术越来越发达,机器印刷质量好、色彩新颖,价格又很便宜。现在机器印刷的年画已经把传统年画基本上替代。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传统年画怎么样生存。

  我做了一些探索和调查,目前我们国家有一些产地,他们做了一些年画题材的衍生品,但是销量并不理想。譬如年画装饰可以用在服饰上,有一些用在广告上,也出过邮票。将年画图案作为衍生品的一部分,但是要替代年画的作用难度还是很大。我认为,胶印年画出现以后,对传统年画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因为传统年画根本无力去做,大家不再接受了,无论是价格还是色彩,都不如胶印年画。胶印年画不褪色,传统年画贴出去一个月就褪色了。所以我决定走出来,思索着做一些高端产品。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力,就发挥我们自己的特长,专门做一些高端产品,做收藏性资料性的东西。就这样一路走来,走了二三十年。现在我们的作品在八大美院基本上都有收藏,美术馆博物馆基本上都有收藏。其次,年画怎么样宣传普及的问题。目前,国家对非遗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审美情趣也在提高,年画如果做成过去那样粗制滥造,就难有市场。过去五分钱一张的年画,会很难销售,现在一张年画可以销到一百块钱,却拥有很多受众。人们舍得花钱去买精致的年画艺术品。只要你把年画做成艺术品,做到老百姓喜欢,就会有市场有销量,就能生存下去。过去年画是从宫廷影响到老百姓。宫廷中的门神有很好的寓意,有驱邪等一些很喜庆的寓意,流传至民间,老百姓便蔚然成风了。现在年画又从高端美术馆、博物馆等一些艺术院校向下普及。如一些艺术院校的老师,在过年时喜欢张贴传统年画。但是他们不再张贴在门上而是挂在房间。他们装裱年画,以一种很讲究的方式让年画走进我们的居室,这也是创新的发展途径。在北京参加非遗展时,我发现不仅仅是收藏界对年画有兴趣,一些企业家也对年画很重视,当做艺术品来审视。现代人的审美在提高,感觉房间挂传统年画品味可以提高。虽然年画还是过去的传统样貌,但是在设计上我们重新对它进行设计,艺术水准提高了。其次从印刷的角度,过去都是用办公纸,现在用宣纸,过去我们用的是化学原料,现在我们一般都用的是国画颜料。人们买回去以后把它当成一种艺术品,悬挂起来感觉有一种艺术氛围,舍不得把它扔掉而作为一个小收藏,所以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便会慢慢接受年画。张仃先生认为民族的美术才是世界的瑰宝。回想1999年巴黎中国文化周时,向外国人解释中国的年画拥有几百年历史,在中国最大的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张贴这样的艺术品,每一幅年画都有很好的寓意,那些欧洲人争先恐后的购买。

  (文稿已经被采访专家审阅)

  采访人:黄永健;文字整理人:于会亭

    编辑(杨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