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2015设计热点思考

发布: 2016-01-11 00:00 | 作者:潘鲁生 | 来源: 设计·中国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和“2016年上海艺术设计展”是设计开年大展。“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以“设计?责任”为主题,内容包含传承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发展之作,也有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的创新设计项目,体现了社会创新、品质生活、传统再生、生态和谐等理念。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提出“设计之变”主题,提出“设计已不再仅仅依附于商品经济,它在追随商业繁荣的过程中正在爆发性地迈向发展的临界点。于是,如何超越既往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新型的城市形态和生活形态,如何处理设计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已成为当代社会探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思考设计自身意义的关键。”设计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需要进一步辨析明确。科技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设计变革,网络化生存方式与大众在改写设计内涵,设计要成为创新的主渠道和战略的整合者引领者,任重道远。设计的本质也需要持续反思,甚至是必要的哲学式反思,在反思中自觉自明、落地落实。

  因此回顾2015年,可以看到设计呈现一系列热点和趋势,包括国家政策进一步构建设计产业重点,科技潮流彰显设计创新趋势,民生需求与设计人文关怀呼应,互联网语境重塑设计视觉语言,传统工艺振兴充实设计内涵,涉及经济、科技、民生、文化各领域,其中包含新的命题,带来新的思考。

  一、国家政策构建设计产业重点

  首先,“双创”政策掀起新一轮创新浪潮。201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支持政策进行全方位部署。9月,《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发布,这是加快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系统性指导文件,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10月,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双创成果展示平台,“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的举办推进了创业创新要素的聚集对接,进一步激发更多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经历数十年自上而下的创新模式后,基于自由市场的“双创”热潮形成。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注册资本20.7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8%、40.9%,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达1.16万户;专利申请量达187.6万件,同比增长22%,其中发明专利、商标注册申请量分别达70.9万件、211.5万件,同比增长21.7%、36.62%。正所谓 “中国经济不只是大船经济,也是千帆经济,不只是大树经济,也是万木经济。万类霜天竞自由,创新型国家才能建成”。经济越往前走,模仿空间越小,越需要自己创新,设计创新是必由之路。设计创意具有无处不在的生活普及性,设计服务具备与更多产业领域跨界融合、催生裂变新型产业业态的强大功能,设计是“双创”的重要桥梁。

  过去一年里,《中国制造2025》发布,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应该看到,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调整重获制造业优势,几乎是所有工业强国的选择: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英国提出“高价值制造”战略,法国也提出“新工业法国”,日本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抛出 “新增动力战略”。在众多工业强国纷纷出台各种工业升级计划之时,《中国制造2025》出台,提出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的平均投入比为1%。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工业设计上的资金投入一般可占到总产值的5%到15%,高的甚至可占到30%”;“我国组装一部苹果手机获取的价值为3.6%。根据2010年亚洲开发银行调查,生产一部苹果手机所需的178.96美元成本中,超过60美元流向日本,30美元流向德国,23美元流向韩国,中国所得仅6.5美元”;“我国一些高端元器件进口的比重则为80%。目前我国所需的高端芯片、高铁装备所需的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依赖进口的程度达80%以上”。我国制造业还大而不强、在设计投入上存在短板。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设计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出台,新的社会化创新关系形成,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利用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是一场真正的“新工业革命”。正如李克强总理列举了中国核电“华龙一号”的堆芯设计,通过互联网聚集了20多个城市的500多台终端和近万人的力量,集中进行攻关;大连创客企业用网上注册平台汇集28万名工程师,为3万台机床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解决方案。“创客”群体、“群件”技术兴起,设计更具参与性和开放性,以开源、众筹、社会化的组织形式实现设计构想,设计模式发生改变。正所谓“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 = 新工业革命”,“7亿网民,市场巨大,集众智成大事,发挥‘中国智慧’叠加效应,通过互联网把亿万大众的智慧激发出来”。

  过去一年里,“供给侧结构性”提上议程。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1月11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1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实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供给数量向供给质量转变,从供给产品向供给文化转变,从供给作品向供给功能转变,设计创新是构成要素。

  总之,“设计的历史也是社会的历史:解读变化的前提是理解设计与现代经济的相互作用”。一系列政策颁布,有助于实现设计驱动,破除产业瓶颈,发挥战略性的导向作用。设计中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在智力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科技潮流彰显设计发展趋势

  2015年,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改变传统设计模式、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在虚拟设计中,设计系统高度集成、产品原型快速生成、复杂形体透明构成。数字制造发展,直接根据计算机图形数据,打印生成产品。物联网传播加强,通过条形码、图像识别,原本不具有计算或数字感知特征的事物成功接入物联网;智能化生活拓展,自动化操作、信息化处理改变生活方式。

  智能设计成果更加丰富,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如可穿戴设备监测健康,采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记录身体数据,应用分析程序,产生个性化医疗方案和体重管理计划。智能食品体系提升食品监测透明度,智能设备改变烹饪方式。物联网智能家居带来方便和全新体验,对能源消费、城市交通、智能环保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的最新报告预计,未来五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和服务市场将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80亿美元。智能交通和无人驾驶车辆进一步发展,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第互联网大会,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首次亮相。物联网APP实现集约化与个性化服务,万物互联一键可通。

  总之,科技推动设计服务两大制高点:大制造和微制造。大制造,包含高铁技术、集成创新系统等,是设计制造网络的协同与合力;微制造,面向定制化、个性化、多元化市场需求。如相关研究预测“设计者将成为数据库设计者、元设计者,不是设计具体物品,而是定义设计空间,以便更多网络用户参与和实现设计”。

  三、民生需求呼应设计人文关怀

  如果说“虚拟世界的巨大冲击和回归真实的强烈愿望交织在一起”,那么设计回归真实,民生仍是根本出发点。2015年6月下旬,住建部紧急部署在全国范围开展老楼危楼隐患排查,警示建筑设计质量与安全,提升“为民设计”的安全度。与此同时,环保再成焦点,生态设计内容细化。如2015米兰世博会意大利馆设计理念在于使都市里的钢筋水泥森林变身可吸霾的“绿肺”。穹顶之下,雾霾之中,生活继续,创意不止,各类防霾口罩的设计创意科技化、时尚化并存异彩纷呈。此外,2015年,老龄化设计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40 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 74亿,占我国总人数的24. 48 % ;到2050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7%,进入老龄化高峰期。以老年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相继展开,包容性设计、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设计为人人、跨代设计、全寿命设计等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交互体验设计进一步发展。所谓“好的设计始于好的交流”,设计弥补浮华年代造成的缺失,治愈系成为主流。如相关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智能化、人性化、情感化产品设计的发展,传统工业设计往往只注重实用与美观,从造型、色彩、材质、工艺、技术等方面已经难以有所突破,造成产品间的无差别化或相似性;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的应用而生,恰好是对产品内涵的体现,它是一种偏向服务和人机交互以及界面交互的设计,强调用户体验和行为体验,使产品能够达到‘由外而内,软硬兼施’的效果”。

  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艺术设计进一步受到关注。如山东莱州初家村公共艺术作品“村碑”营造,采用该村传统民居营造最常见的红石、红砖、青砖三种本土建材。由该村普通农民应用传统民居营造的低技术砌筑而成。“村碑” 下半部分开设壁龛,方便村民供奉土地神,祈福纳祥。为村落有力拓展出富有凝聚力的人文空间。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艺术设计,创造对话平台和互动体验空间,弥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裂痕,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设计是承载生活方式的“容器”,包含社会价值观念。设计将越来越少的关注产品外观,更多着眼促进情感交流,应对民生诉求。

  四、互联网语境重塑设计语言

  大数据发展,数据可视化设计蔚然成风。ICCS 2015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办,主题包括可量化的科学算法和新兴领域等,虽是新闻业的会议,吸引众多跨行业设计师和程序员参加。未经处理的原始数据表格缺乏吸引力,数据可视化设计成为新兴产品。

  同时,信息爆炸,界面设计倡导隐形设计。“优秀的设计是隐形的”理念更加突出,设计要承载信息,而非阻碍信息。此外,微传播时代,图标设计的传统内涵发生改变。相关研究指出,为适应越来越小的阅读界面,设计师们研发新一代图标以适应全新的展示界面。青少年、儿童甚至婴幼儿正经历一个与“前辈”完全不同的视觉动态世界。“如今一个青少年看到一个云形图标第一反应是数据存储而不是下雨。三条叠加的曲线不再单纯意味着彩虹,而是沟通或无线上网信号的代表。即使是一个汉堡包的图标也可以被赋予全新的与食物无关的意义”。而且随着视觉平台的普及,设计参与者更加多元。尤其社交类数字视觉产品走红,女性在设计行业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网络信息环境里,人人都有视觉理念,都有表达可能。

  总之,视觉设计的呈现方式随着媒介多样化不断丰富,从一维到多维、从静态到动态、从受众被动到主动参与,发生深刻变化。

  五、传统工艺振兴充实设计内涵

  2015年,大国工匠、传统工艺受到关注。5月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提出“大国工匠是社会进步的基石”。6月,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座谈时提出“强化人才支撑,培育更多大国工匠”。11月,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应该说,大国工匠的失落,是文化创造力的失落,大国工匠的复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复兴。重塑大国工匠,也是复兴中华造物文脉。

  传统工艺成为创意文化战略资源,传统文化成为设计新的“生长点”,传承人群培训与设计人才工艺传承实现双向融合,传统工艺融入当代设计也是趋势所在,具体是以当代设计观念转化传统手艺样式,以当代设计语言转化手艺文化内容,以当代设计创意产业转化传统手艺产业,以品牌设计转化传统手艺代工。因此我们也就民艺复兴与设计文化发展提出六点建议,即进一步开展民艺研究,激发中国民艺的学术自觉;实施立法保护,重新修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加强政策扶持,制定“促进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规划”;完善国民教育,将手艺纳入囯民教育体系统筹考虑;开展公益服务,为手艺人搭建“公平贸易”桥梁,推进设计转化,加强工艺资源当代设计转化。

  总之,传统文化资源在今天仍有巨大的需求空间,关键是找到生活追求等传承不息的精神支点,通过有效的创意和设计转化,使之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持续而深刻的作用。“中国制造”等产业价值的提升,不仅需要科技创新驱动,还要激发民间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效能,赋予产业更高的文化、情感附加值,为产业发展注入文化的支撑力和持续动力。

回望2015年,设计变化与发展,是已有趋势的延续和深化,也彰显新的特点和趋向:国家政策体现经济改革重点,设计是创新的主渠道;国际科技潮流拉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设计领域扩大、要素重组,面临质变;虚拟与现实交错,民生需求焦点集中,设计仍是解决方案的探索者;网络化生存普及,设计语言在媒介丰富和变迁中发生改变;民族文化复兴,设计植根文化创新创造,是必由之路。

 

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