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十三五”规划与设计教育发展——关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特色办学的思考

发布: 2016-05-16 00:00 | 作者:潘鲁生 | 来源: 设计·中国

  按: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关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特色办学的思考”为题作专题报告。根据国家关于文化、经济、教育的政策部署,结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实际,从文化体系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经济转型需求与人才培养理念、产教融合导向与特色办学规划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阐释和分析,全面回顾学校近十年的办学历程,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和机遇,阐述未来五年办学发展的思考和规划。根据报告整理如下: 

  2016全国“两会”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的重要会议,是2016年度工作的动员会,是“十三五”良好开局的动员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衡量工作、指挥行动、训练干部,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寻找机遇、打造亮点、拓展优势。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部署,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要进一步研究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文艺工作的政策精神在我校主题创作和设计实践的落实,把握供给侧改革等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层关系,把握国家关于高等教育、高校发展的政策精神在我校办学发展中的落实点。

  一、文化体系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 

  《2016政府工作报告》与《“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文化建设部署上凸显四大关键词——“文化战略”、“跨界融合”、“创新发展”、“长效建设”。

  就文化战略而言,《政府工作报告》贯穿文化战略主线,《“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文化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高度。从根本上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标志和关键性支撑,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具有全面引领、境界提升的作用。体现在对外文化发展战略上,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而且重在克服“文化短板”,避免“价值缺位”,深入发挥文化影响力。如相关分析指出,其基本趋势在于,从“韬光养晦”到“一带一路”倡议,从文化产品“送出去”到文化产品“卖出去”,从文化交流 “外宣”到文化创意“营销”,从政府直接推动到民间-民营主体参与,从重视硬件建设到关心绩效评价,从关心外延增长到重视内涵影响,从走出国门到入脑入心,从“我的道路”“我的理想”“我的文化诉求”到“我们的道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文化诉求”。在文化产业上,“十三五”规划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相对于“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过渡期,“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将完全实现,2020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将达到5万亿元;同时,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将加快发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企业的兼并重组、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都将进一步推进和提升;而且为了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存在总量偏少、精英匮乏、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文化部、财政部正联手打造 “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和“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政府的力量,培养文化产业高端人才。

  就跨界融合而言,一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统一。“十三五”规划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但重点落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上,如相关分析指出,2015年5月,国办转发四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文化管理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融合统一的趋势。

  二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互联网+”为文化产业创新提供了低成本、多渠道、更便捷的技术平台,深度改造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层次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专业化发展。

  三是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此前,国务院已于2014年3月正式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文化创意元素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普遍融合。有分析指出,“十三五时期”将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的高峰期,在互联互通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并不局限于文化产业内部的跨界融合,而正在和工业、数字内容产业、城市建设业、现代农业等相关行业跨界融合。从全球范围看,制造业和服务业向科技型、创意型升级是一个历史性的潮流,也是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是文化科技驱动,文化生产跨界融合。一方面,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模式——众创空间将进一步实现“内容为王”和“平台为王”统一。另一方面,“文化生产突破在地、在场、在线文化生产门类,形成智能型联接,高密度交换信息、创意和技术,打造文化资源的供应链、文化生产的价值链、文化服务的品牌链,形成开放、包容、立体、多元的链条和系统,推动文化生产力的高速成长”。

  五是文化产业“带状发展”跨界融合。随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2014年3月)、《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8月)的出台,长江文化发展带、珠江文化发展带、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环渤海文化发展带、东北文化发展带、西部文化发展带等具备雏形,有评论指出,文化产业出现“空间转向”,突破行政区划和产业门类分割, “十三五”时期将实现国际化生产、交换与消费的整体共赢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

  六是文化金融合作,配套政策融合。按照中央深改办部署,《传媒企业开展特殊管理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国有控股上市文化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办法》等将陆续出台,“十三五”时期,加强文化金融合作,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形势。

  就创新发展而言,一是服务平台信息化。正所谓“协同创新平台、多元化投融资平台、信息集成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在线交易和消费评价平台等,发挥资源集聚和交易配对功能、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功能、跨业融合和集成创新功能、国际交流和贸易功能,加速资源的集聚、整合和流动”。二是科技研发迭代化。如有分析指出,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量化精确市场定位,大量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可持续化更新。三是文化消费体验化。网络时代,消费者角色发生转换,成为体验者甚至是参与文化生产的创造者,出现了“消费即生产”的态势,引发“大批量定制”和“个体创造”时代的到来,引起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一轮变革。四是文化产品虚拟化。在大众媒介和新媒体推动下,文本、声音、图像和符号等无形产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传播,加剧了社会的虚拟特性,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长期需要注意的问题。

  就长效建设而言,文化体系建设提上日程,《“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文化建设七大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传媒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及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别特征、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话语体系,上升到体系建设层面,更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其中,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提出“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应该说,传统工艺是传统文化的有形组成部分,体现民族文化风貌,且最易与市场结合。

  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基本目标是“在尊重非遗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前提下,搭建起传统工艺与艺术、学术、现代科技、现代设计及当代教育的桥梁,明显提高传统工艺从业人群的传承水平,明显提高传统工艺为现代大众的接受程度,明显提高传统工艺制品的品质和效益,明显提高传统工艺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三项措施包括:“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实施好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进一步选择能够充分反映手工精神、生活化程度高、产品可成系列的项目,协调高校和企业开展更加专门的研修、研习及培训,帮助传统工艺从业者开阔眼界,提高设计和制作水平,着重培养其走进生活的意识和追求精致与完美的手工精神。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创企业、设计企业和高校到民族地区及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包括各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工作站。支持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设立传统工艺展示和销售平台,帮助传承人推介传统工艺产品特别是创新产品。”配套措施包括: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申请设立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解决与传统工艺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民族地区和1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重点,依托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再增设一批非遗传习中心,促进形成浓厚的传习和交流氛围;在具备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自然、人文景区,支持设立非遗展示、展演和产品展销基地;利用非遗节、非遗博览会等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比赛。山东也于2016年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相关资料显示,“山东以传统工艺为代表的非遗资源丰富,目前已整理出各类非遗线索5.6万余个,17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省域第二位,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超2600个。‘十二五’期间,山东各级投入非遗保护资金超21亿元,良好的传承生态为振兴传统工艺奠定了基础”。

  对接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把握文化发展机遇,我校要切实提升高水平设计艺术院校的内涵,深化工艺美术学院的优势,进一步创新激发办学活力。具体来说,一要提升内涵: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文化战略的核心是内容内涵和价值观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化发展要以精品为导向。作为艺术院校,我们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在艺术人才培养和文艺创作中的引领作用,推进贯彻落实。二要巩固优势:以工艺美术振兴为己任,全方位深化工艺美术办学特色。加强文化传承,形成“民族传统工艺美术造型体系”研究与教学。深化理论研究,深化工艺美术学、民艺学、手艺学理论研究。推进创意转化,促进特色文化元素、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开展文化服务,结合工艺美术产业调研、创意设计、理论研究等提供形式多样的智库咨询与志愿者服务。三要改革创新:探索学部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整合优质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师资有序流动,强化教育特色。四要把握机遇: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全面提升办学发展实力。“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我们要坚定特色办学理念,坚持“实践教学型”定位,完善“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争取新的历史时期里新的发展。

  总之,“十三五”时期,国家文化发展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作为专业艺术院校的工艺美术学院,我校需要树立全局观念,提升前瞻性战略研判能力,在国家大的文化战略中,明确定位;在跨界融合趋势中,整合资源;在长效体系建设中,巩固优势;在文化战略机遇中,提升发展。

  二、经济转型需求与人才培养理念 

  “十三五”时期被视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经济转型升级与我校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四大关键词为:“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设计服务”、“工匠精神”。

  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自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新信号。有别于以往通过增强投资、鼓励消费、扩大出口等“三驾马车”从需求侧拉动经济发展,供给侧重在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重在通过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降低税费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主要是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从产业、企业角度观察认识问题致力长远转型升级。如相关分析指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受发达国家去债务化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同时,国际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形成、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本国的工业化发展,我国“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逐渐失去优势,传统行业甚至出现了大量“僵尸企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在减弱,国内消费需求旺盛,由国人淘宝“双11”和节假日购物带动的消费可见一斑。但是国内供给体系却总体表现为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国人到国外扫货疯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改革,其中,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用,扩大有效供给等于我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创业最为密切。

  正如目前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共识,高等教育也存在“供给侧”问题,20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学校数量、招生规模迅速增长,粗放式发展的问题逐渐暴露,需要进一步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与产业发展、生产和创新实践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催生一批服务区域、贴近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并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深层内涵在于,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的考验,高等教育的投入与产出要更加突出效益问题,劳动力市场是检验高等教育产品的重要渠道。如《中国高等教育》信息显示,北京市高校取消编制管理试点在2015年年内启动,北京高校年内试点取消编制管理,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相关分析指出,“采取不纳入编制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人才管理制度创新”,“有利于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给高校相应的预算自主权和用人自主权,激发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改变高校机构编制的单一审批制管理,逐步形成审批制和备案制相结合的更加灵活有效的管理制度,用预算管理来代替编制管理”,“有利于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和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很多国际一流人才也可以到我国的高校任教”。政府、市场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改变。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校的启示在于,坚持应用型的发展定位。学校“应用型”定位获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肯定。2006年,相对于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4种类型的我国影响最大的高校分类理论,学校从设计艺术学科的学科专业特点出发,在系统分析自身办学条件、发展要素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突破既定的类型划分,提出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背景下,只强调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研究层次,将忽略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面向,中国需要更多的是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功能。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培养“创新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就“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展开全方位建设。这一办学理念还要坚持、深化和落实。

  就创新驱动而言,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有分析指出,“过去30年,中国有四次创业浪潮:第一波草根创业,如浙江中小企业70%企业家是农民出身,是农民创业和城市边缘口创业。第二波是精英创业,体制内转向体制外下海创业,如柳传志是科技经营创业的典型。第三波是互联网+新经济和海归,主要是2000年以来马云等互联网经济。第四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浪潮,主要特点是创业创新主体多元化,创业创新的形式高度互联网化,创业、创新、创投联合驱动,创业创新载体呈现区域分化格局,创业创新体系呈现生态化。”

  创新驱动对高校提出四项基本要求:一是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更新教学内容”、“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二是避免功利化教育,培养全面素质。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三是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四是发挥创新主体功能。如《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实行中长期目标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注重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自主探索,包容非共识创新。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创新驱动对我校的启示在于,坚持“创新型应用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全面素质,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发挥“金种子”孵化器、山东省艺术与设计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泰山学者、六艺学者等创新引领作用,推进产教融合。

  就设计服务业而言,设计创意定位于生产性服务业,《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和《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提出,设计服务包括“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统计标准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是十个类别中的一个,《“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发展工业设计和创意等产业。“十三五”时期更加重视工业设计。2006年工业设计第一次写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表述为“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2011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将工业设计写入其中,表述为“工业设计从外观造型向高端综合性设计转化”;2016年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支持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设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从中可以看到,跨界融合趋势更加明显,更加突出“大设计”理念。设计研究的范畴已经大大拓展,由先前主要是为工业企业服务扩大到为高新技术、金融、会展、商业、旅游、数字内容、文体娱乐、出版等多种产业业态服务;由产品、建筑等硬件设计扩展到公共关系、设计策略、企业形象等软件设计;由有形产品的设计扩展到“体验设计”、“策划咨询”、“服务设计”等无形产品的设计,专门设计的概念今天正逐渐为内涵更加丰富的“系统设计”概念所取代。

  就我校而言,面向设计服务业发展,要培养好四大类人才:一是关系传统手工艺等中华造物文明传承的工艺传承型设计人才,二是致力于创新驱动的科技创新型设计人才,三是面向经济发展的产业服务型设计人才,四是着眼生态文明大局,侧重理论研究与战略规划的策略研究型设计人才。以此化解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策略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就工匠精神而言,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到 “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也在于寻求中华传统造物当代制造的衔接点, 重塑民族文化创造力。应该说,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主导社会技术创新,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支柱。一段时期以来,传统工艺濒危,部分品类面临存亡绝续困境;工艺载体失落,乡愁无处寄托;贴牌制造盛行,中华造物沦为“世界代工”;精工工艺市场缺失,国人对国际手工奢侈品趋之若鹜。可以说,大国工匠的失落,是文化创造力的失落。大国工匠的复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复兴。弘扬工匠精神,也在于延续工艺美术生机与活力。当前,我国作为全球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国,工艺美术占主体位置。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总值达601亿美元,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国279亿美元一倍多,成为全球文化产品最大出口国。根据报告,艺术品和手工制品在全球贸易额最大的10类文化产品中的排名有所上升,中国是雕像、塑像、绘画、黄金饰品等工艺美术品类最大的出口国。弘扬工匠精神、振兴工艺美术有重要意义。

  总之,“十三五”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全面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战略、设计服务业发展、工匠精神培育与弘扬等一系列政策导向和举措,进一步坚定了我校十年前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时论证明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应用型定位,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应用设计艺术人才”,践行和弘扬“天工开物 匠心独运”的校训。

  三、产教融合导向与特色办学规划 

   “十三五”时期,产教融合的办学导向更加突出。《“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诚如相关分析指出,“一段时期以来,高等教育追求‘高大全’,主要表现在:类型定位重学轻术、层次定位层层攀高、规模定位越大越好、学科定位综合求全、目标定位北大清华。地方本科高校尤为突出,办学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同质、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就业率低、片面追求学术导向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发展”,“部分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差等,进一步导致 ‘一大一少’(毕业生规模大、行业企业可用之才少)的应用人才需求危机,迫使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转型,重新审视新定位、新规划”,“转型意味着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办学举措的整体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从追求传统的、既定的‘学术型态’向现代的、创新的‘应用型态’的整体位移,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一场‘国家、民族需求’倒逼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客观需要” 。

  当前,国家启动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编报工作。就我校来说,要深化应用型、实践型办学共识,推进特色化顶层设计理念落地,把握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机遇,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提升带动全局发展。我们有一个初步的构想是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与工艺美术设计服务业实践基地”,具体包括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和工艺美术设计服务业实践基地”工程,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和工艺美术设计服务业基地,创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中小微型企业创业孵化平台,打造中国工艺美术实践与体验中心,探索文创校企合作全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适应设计服务业需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探索文化创意产教融合的成功运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实现设计创新驱动,服务经济发展。

  具体要完善基础工程建设。推动产教融合,落实校园总体规划与工程建设,包括建设“产教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实践中心”,围绕产教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形成校内文化创意设计产业集群,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合作开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支持。 建设“产教融合工艺美术传承与体验中心”,承担工艺美术产业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及民间传统文化馆藏、展览、教学及文化普及公益参观、学术会议、研究所等功能;并为设计产业展示的专业场馆。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学校统一的设计艺术云计算中心,搭建高质量的计算、数据支撑平台;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有效支撑教学、科研、管理各类业务体系运行;建立师生服务平台、校情展示平台和决策分析平台;以校园卡系统为基础,打造安全、绿色、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物联网;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加强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逐步从数字化校园发展为智慧校园。

  深化学科专业优势。目前,学校学科专业涉及4 个学科门类、11 个一级学科、27 个专业,下设55 个专业方向,推动产教融合,整合特色化的学科专业优势。具体要合理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以设计学为主导,美术学为基础,多学科为支撑,传统工艺美术为特色”的学科布局;注重学科互补,形成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理顺设计、人文、美术、传媒、工艺、建筑等六大学科群之间及内生的关系,科学整合资源,完善设置规划;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学科组织运行机制。要突出重点,发挥提升带动作用,“十三五”时期要加强学科建设规划,提高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水平,以艺术专业博士培养政策为契机,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加强学科组织建设,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加强专业分类和专业群建设,提高专业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要打造品牌,实现优势专业及课程辐射作用,建立“国家、省、学校”三级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体系。围绕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积极探索教学管理新模式,发挥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打破‘有什么就设什么’、‘设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以教为导向’的思维惯势,真正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和进程,及时调整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让转型发展回归市场需求、办学理性和教育本源”。推动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产教融合,要完善“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先导,把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个性教育与共性培养、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强调“能力本位、创新意识和实践体验”培养。从根本上说,是构建开放动态的人才培养机制,如欧美艺术院校的典型做法是由不同学院的师生共同组织设计课题组,以训练学生设计领导力、执行力为核心要素。同时,进一步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创作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行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培养与反馈机制,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此外,推动产教融合,要加强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以“泰山学者”、“六艺学者”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一支结构更加合理的教师队伍、管理和教辅队伍,建设设计服务业人才智库,充实双师型师资,为学校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推动产教融合,推进协同创新发展,包括:加强多元化的平台建设,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发挥研究所科研效能,形成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基地;加强研究所职能建设,搭建学术团队培养、高端科研与创作平台;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促进研究所发展的管理办法和建设模式;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山东省设计产业研发中心;加强创意孵化,推进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金种子”孵化器建设;加强成果转化,促进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淄博陶瓷学院创业中心建设;全面激活学校品牌资源,建设山东省服务外包承接高地;深化协作,促进“山东省艺术与设计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深化立体化的协作机制,加强校际协作,发掘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资源优势;深化校产协作,开展山东省艺术与设计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协作;推进校地协作,推进各地政府战略合作协议落实;加强校企协作,深化与对口企业务实战略合作。优化学校治理结构,促进管理协同,加强资源整合,做到驱动结合;进一步完善产学研信息平台建设,构建校、院两级合作发展体系,各二级学院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成立“产学研合作工作室”,对接学校社会服务项目、引导项目实践进课堂等工作;进一步促进硬件建设与功能定位和发展空间结合,使教职员工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大局结合,形成整体性的动力机制,激发创造活力。“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产教融合为抓手,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工艺美术产业、产业升级需求,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以及为经济社会文化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持的能力,以期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建设成特色鲜明、国际有一定影响、国内行业领先的高水平艺术与设计大学。

  总之,2006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提出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强调“实践教学”,构建“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致力培养“创新型应用设计艺术人才”,提出弘扬“天工开物 匠心独运”的校训精神。2016年,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全面推进文化发展战略,振兴传统工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设计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大学分类办学,推动应用型转型,强调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弘扬工匠精神。过去十年,工艺美院的发展,有创新,有坚守,有传承,有前瞻。未来五年,把握新的形势和机遇,我们要以更强的责任、使命和担当,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实现学校新的提升和发展。

(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