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勇:手艺的当代处境

发布: 2025-10-29 15:01 | 作者: | 来源: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专家观点摘录:



10月15日,“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韩子勇以《手艺的当代处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深入分析了传统手艺在当代社会的格局、不同手艺的处境、传统手艺的灵光,以及工场到工厂,工具改进限制的现代手艺格局,提出了观察手艺、研究手艺、继承手艺、创新手艺的新视角。

不同的处境

韩子勇认为在现代市场中,不同手艺的市场可见度差异很大,这种分化根植于其历史传统与服务对象的差异。一部分手艺,如玉器、漆器、陶瓷、刺绣等门类,历史上主要服务于宫廷与文人士大夫,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审美价值,因此在当代仍能吸引高端收藏与艺术消费,并具备较多创新转化的可能;另一部具有实用价值的手工技艺,如酿造技艺、扎染、传统营造技艺等,则伴随文化自信和旅游业热兴,形成国潮风潮。

此外,中国刚完成城市化、工业化,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需要结合国家非遗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对照传统社会情况,开展中华手艺相关的社会调查,作出全景式切片并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估,如哪些已经无影无踪,挤出了生产生活?哪些得到传承、发展,其间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同时要对非遗工坊、乡村振兴、艺术乡建、文化创意、非遗进社区、文旅融合、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措施的效果进行描述、分析,提供学理化的建议。

传统手艺的灵光

韩子勇提出设问:在精致化的现代生活中,为何传统手艺常被视为“粗糙”?哪些手艺以奢侈品形式重现“灵光”,哪些作为机器不可替代的特色产品延续着“烟火气”?

他认为,传统手艺应包含手工特质、文化价值、消费符号与天然材质等不可复制的要素。作品中的“指纹”与“痕迹”是情感与技艺的凝结,其打破机械精细化、标准化的局限所呈现的手工痕迹,能够焕发自然律动的美感。匠人依材质特性顺势而为,保留木纹裂变、陶土收缩等体现人与物之间互动的痕迹,而消费者选择手艺作品也不仅是购买物品,更是对文化记忆与生活意义的追寻。构建根植于本土经验的中国手艺理论体系,有助于推动消费者通过手艺作品认同传统美学与东方哲学,实现身份归属与文化自信的深层满足。

工场到工厂,工具改进的限度,我们缺了什么课?

西方经历了工业革命,实现了手工作坊到工厂的变化,工具也相应进行不同的改进。中国社会现如今需要推动工具革新,以机器主导生产,推进数字技术介入与人机关系重构,以手艺核心不变、协同共生模式进行人为转变,跟进时代的发展,根据国人的需求开发工具。韩子勇列举了关于预制菜与锅气的例子,引发对于手艺的思考:锅气的本质是烹饪中火候、技艺等的综合体现,承载食材的温度与人情味。预制菜的出现虽然方便了人们加工食物,但其仍然具有局限性,工业化预制难以复现现场爆炒的香气与口感,缺乏烹饪过程中的动态调控。这体现了手艺是机器标准化生产中无法复制的生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手艺应该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在效率与风味间寻求融合,尊重手艺价值,避免技术对文化的稀释。


(策划:庞萌;采写: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