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专家观点摘录:

10月15日,“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DRS DIMSIG副主席卡佳·托林以《跨越创新、推测与批判的未来素养工具包》为题发表交流分享。深入分析了未来设计在技术融合、价值传递与受众共鸣中的发展逻辑与实践方向,提出了以“猜想、批判、想象力”为核心的未来设计素养培养路径。
批判性设计:唤醒内生思考的设计逻辑
卡佳·托林教授以“技术梦想系列”实验为例,指出其通过模拟儿童被吸引时的行为特征,形成一种批判性设计,从而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内生性思考。她进一步引导听众反思自身与智能手机的情感联结,强调设计若缺乏情感共鸣,则难以引发深度关注。批判性设计通过贴近生活的行为模拟,搭建起设计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使设计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引发思考”。
价值披露:数据可视化的设计表达
“设计中的价值披露”是核心要点之一,针对“科学传播抽象、设计难以用统一话语表述”这一问题,她以“荷兰海平面上升”为例进行说明:单纯的数据图表难以引发受众共鸣,而“被洪水淹没的城市”的具象化图像,则能有效唤起受众对未来的危机想象。该案例印证了“数据需结合可视化设计,才能更高效传递设计价值”的观点,为设计如何转化抽象信息提供了实践方向。
未来导向设计:技术融合与场景创新
通过多个实践案例,教授阐述了未来设计的多元路径。在水下运动场景设计中,她展示了包含水下气泡管、新型运动项目,兼顾水下观察、定向导航及通信需求的多技术融合创新方案,强调需以显性数据平衡想象力与实用性。此外,她介绍了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的Spectralens项目,该项目使用AI与混合现实技术,构建“未来建筑师”角色与持续存在的时空体验,通过“技术眼镜”实现受众与文物的互动,引导受众思考未来可能性。
科幻与现实:推测性设计的创新价值
教授以《太空漫游》中类似平板电脑的设计为例,指出iPad问世后实现了科幻向现实的转化。这印证了“昨日之科幻成为今日之科学事实”,而推测性设计并非无稽之谈,是通过未来假设为现实创新提供方向,而想象力则是创新力的核心来源。此类设计推动了设计思维从“解决现有问题”向“预判未来需求”升级。
科学进步与设计教育:猜想、批判与素养培养
教授引用德意志学院相关研究指出“科学进步的核心是猜想与批判”——猜想是基于想象力的推测,批判是对推测的质疑与验证。她将这一逻辑延伸至设计领域,总结未来设计的关键要素为“价值、故事、情感及未来案例”,并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想象力的函数”。针对设计教育,她提出应培养学生的猜想与批判思维,使其兼具技术能力与未来预判力,为设计学科储备具备创新、推测与批判综合素养的人才。
(策划:庞萌;采写:陈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