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专家观点摘录:

2025年10月15日,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的“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田林教授以《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法与策略——以北京为例》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结合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从背景原则、方法策略、典型案例及设计实践教学四个维度,系统探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路径,为遗产保护与设计创新融合提供思路。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法与策略的研究背景
田林教授指出,我国文化遗产实行四级保护体系,北京三级文物保护单位虽在保护方面成效显著,但普遍面临“活化不足”的问题,亟需实现从“保下来”到“用起来”的转型。政策层面为此提供了重要保障: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将原有“保护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调整为“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标志着保护理念从注重修缮向强调价值挖掘与公众共享转变,突出遗产的社会属性与公共价值。在地方层面,北京市在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出台《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2035年)》,明确遗产管理与开放利用标准;制定《文物开放利用导则》,细化开放范围与使用条件;并开展“北京市优秀文化遗产活化案例”评选(2024年),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全国实践,探索遗产活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的可行路径。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方法策略
田林教授明确指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需遵循科学逻辑,在“保护”与“利用”间找到平衡,构建兼具理论指导性与实践操作性的方法体系。他提出活化利用需遵循的五项核心原则:价值优先,挖掘遗产深层意义;功能明确,兼具历史见证与现代价值;辩证统筹,平衡保护与传承;故事叙事,让遗产成为可感知的文化载体;效益平衡,避免过度商业化或保守闲置。具体实践以四种关键方法作为支撑:坚持以人为中心,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实现“遗产服务社区、社区守护遗产”;坚持价值导向,挖掘并拓展遗产本体与外延价值;以传承为目标,通过阐释与功能复用避免资源浪费;坚持活态理念,植入现代场景,让遗产持续产生效益。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相关案例
田林教授用四个北京案例,从不同类型、不同维度展现了遗产活化的路径创新。福州会馆腾退居民、修复建筑,打造爱国主义展览并开放广场服务社区;蒙藏学校旧址修缮核心建筑,补充周边设施,实现遗产保护与城市功能织补;泰安里摒弃历史糟粕,提炼民国风貌,引入文创业态成为青年文化地标;清华园火车站旧址修复历史场景,结合红色展览与市民休闲空间,让红色遗产“可看、可感、可用”。
基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设计教育实践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硕士课程中开设“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设计”,面向多学科研究生构建“理论+实践”体系,培养懂保护、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遗产价值与设计功能的融合方法”,避免设计对遗产本真性的破坏。如临清钞关博物馆设计融入漕运历史与税收制度;北京四合院设计划分展区,多方位展示传统营造工艺,实现闲置院落活化与非遗传承。
(策划:庞萌;采写:王雅冰)